研究生培养: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学科代码:070304)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旨在培养能从事化学和物理交叉科学教学研究及高技术研发的高级人才,要求毕业生具有坚实、系统的化学物理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能正确使用计算机,熟练应用英语;能够适应我国新时期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掌握了解化学物理发展的前沿与动态,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能独立、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二、研究方向
1. 单分子物理化学 2. 原子分子光谱与化学动力学
3. 表面物理化学与催化化学 4. 胶体与生物大分子物理化学
5. 理论与计算化学
三、学制及学分
1、硕士生学制为2-3年,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前,必须取得总学分不低于35分。其中公共必修课(英语、政治)为7学分;院定基础课获得的学分不低于10分,院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获得的总学分不低于16分。在导师指导下选修理学院研究生的相关基础课程予以认可。
2、博士阶段学制为3-4年,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取得总学分不低于10分。其中公共必修课(英语、政治)为4学分;院定基础课(累计考核)为2学分;进展课至少2学分。在导师指导下选修理学院研究生的相关基础课程予以认可。
3、硕博连读生学制为5-6年,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取得总学分不低于45分(包括硕士阶段)。其中公共必修课(英语、政治)为11学分;院定基础课获得的学分不低于12分(包括累计考核2学分),院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获得的总学分不低于16分。在导师指导下选修理学院研究生的相关基础课程予以认可;总学分中至少包含一门进展课2学分。
四、课程设置
1、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和必修环节按研究生院统一要求。
2、专业课程分为院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基础课和专业课如下所列。
院定基础课:
累计考核(2)(博士生必修)
纳米化学(3) CH16205 团簇和团簇化学(2)
CH25203 分子光谱分析进展(3) CH25204 近代电分析化学(3)
CH25205 分离科学与进展(3) CH35201高等有机化学(4)
CH35202 有机合成化学(4) CH34201有机结构分析(4)
CH45208a 量子化学B(4) CH44203a 反应动力学(4)
CH44202 分子光谱学(4) CH55201 功能高分子(4)
CH55202 高分子凝聚态物理(4) CH55204 聚合物研究方法(4)
CH65205污染控制材料(2)
CH65201 膜科学与技术(3) CH65202 环境生物技术原理(3)
MS15203 固体物理(4) MS15207 固体材料结构(4)
MS15201 材料物理(4) MS25201 热力学与相平衡(3)
MS25202 材料中的速率过程(3) MS25203 材料合成化学(3)
专业基础课:
CH44202激光化学 (4) CH45202a 催化作用基础 (6)
CH45204计算量子化学 (3.5) CH44206a 绿色化学 (4)
PH05101高等量子力学(理学院) PH55201 高等固体物理(理学院)
CH44210量子化学A (4) CH46212 现代化学物理进展(2)(进展课)
专业选修课:
CH46201 高等量子化学(2) CH46202 高等分子光谱学(2)
CH46203 高等分子反应动力学(2) CH46204 非平衡统计动力学(2)
CH46208 单分子化学物理(2) CH46209 高等计算物理(2)
CH46211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2) CH45206a 电子密度泛函理论与应用(3)
CH44205a 统计力学(3) CH44207 现代统计力学导论(2)
CH44208 表面与胶体化学(2) CH44209 应用电化学(3)
CH45210 现代科学中的化学键能(2) CH45211 电化学科技前沿(3)
CH45212a 高等分子建模和设计(2) CH45213 电化学研究方法 (4)
CH45214 催化前沿讲座
CH45701a 研究生化学物理专业实验(2)
说明:
1、经导师同意,研究生可任选各学位点开出的进展课。
2、其它专业的课程及跨院系课程(含本科生课程)所获得的学分予以认可,具体由导师确定。
3、选修物理学院相应的基础课程所获得的学分予以认可,具体由导师确定。
本科生培养:一、院系概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成立于1996年7月,首任院长是朱清时院士,第二任院长是俞书勤教授,第三任院长是钱逸泰院士,第四任院长是吴奇院士, 现任院长是李灿院士 。
学院现由化学物理系、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五部分组成。现有教职工19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4人(刘有成、朱清时、钱逸泰、吴奇),教授77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
学院拥有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软物质化学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先进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生物质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四个科研平台,一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学院依托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等平台开展科学研究。
学院以培养从事前沿和交叉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人才为目标,经过多年卓有成效的建设,化学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向,在单分子化学物理、纳米化学、理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与有机合成方法学、高分子化学和材料物理化学等领域取得了有国际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支活跃在学科前沿的研究队伍,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建立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交叉研究特色。目前,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承担和参与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科研项目。自2000年以来,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5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学院拥有优秀的教学团队,“高聚物结构与性能”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无机化学”等6门课程为安徽省精品课程。“全面提升高分子物理重点课程的教学质量”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还获得1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化学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及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与中科院所联合创办了“材料科学科技英才班”和“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本科生前期主要进行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和严格的实验动手能力训练,后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志趣和能力分别在10个二级学科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学院的本科毕业生80%以上进入国内外大学或研究院所攻读研究生学位。多年来,学院所属各系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不同领域的杰出人才,为国家的科学教育事业,国民经济建设,国防科技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系别、专业、方向设置
1.根据教育部设置,化学一级学科含化学专业,材料一级学科含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3个专业。共4个专业。
2.化学专业包含化学物理、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等7个方向(Program);材料物理专业含材料物理1个方向;材料化学专业含材料化学1个方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包含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2个方向。共11个方向。
系 | 专业 | 方向 |
化学物理系 化学系 | 化学专业 | 化学物理 |
物理化学 |
无机化学 |
有机化学 |
分析化学 |
应用化学 |
化学生物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 材料物理 | 材料物理 |
材料化学 | 材料化学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高分子物理 |
高分子化学 |
moremore
三、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要求
学制: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3—6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毕业要求:总学分修满160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课程设置分类及学分比例表:
分类 | 学分 | 比例(%) |
通修课程 | 65 | 40.6 |
学科群基础课程 | 55.5-57.5 | 34.7-35.9 |
专业核心课程 | 10-15 | 6.3-9.4 |
专业方向课程 | 6-10 | 3.8-6.35 |
自由选修课程 | 8-10.5 | 5.0-6.6 |
毕业论文 | 8 | 5 |
合 计 | 160 | 100 |
层次化课程学分分配方案(满足总学分>=160,自由选修>=6) 方向 | 通修 | 学科群 | 专业核心 | 专业方向 | 自由选修 | 毕业论文 | 化学物理 | 全院统一 65学分 | 57 | 10 | 10 | >=10 | 全校统一 8学分 | 物理化学 | 57 | 10 | >=10 | 无机化学 | 57.5 | 12 | 8 | >=9.5 | 有机化学 | 57.5 | 9 | >=8.5 | 分析化学 | 57.5 | 9 | >=8.5 | 应用化学 | 57.5 | 7 | >=10.5 | 化学生物学 | 57.5 | 12 | 9 | >=8.5 | 高分子化学 | 57.5 | 15 | 6 | >=8.5 | 高分子物理 | 56 | 6 | >=10 | 材料化学 | 55.5 | 15 | 7 | >=9.5 | 材料物理 | 57 | 15 | 7 | >=8 |
四、院长签字 五、修读课程要求 1、通修课程设置:总学分65学分,全院一致,均在前2年开设 学科分类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建议年级 | | 军事理论 | | 1 | | | | 人文科学素质 | | 4 | | | 英语类 8 | 学生根据自己英语水平选班上课,具体情况说明见《修订原则》中通修课设置英语类部分。 | 数学类 非数学专业乙型 16 | 单变量微积分 | 120 | 6 | 秋 | 1年级 | 多变量微积分 | 120 | 6 | 春 | 1年级 | 线性代数(B1) | 80 | 4 | 秋 | 2年级 | 物理类 非物理专业理工类 (乙型) 13 | 力学 | 80 | 4 | 秋 | 1年级 | 电磁学(A) | 80 | 4 | 春 | 1年级 | 光学 | 40 | 2 | 秋 | 2年级 | 大学物理-基础实验 | 60 | 1.5 | 春 | 1年级 | 大学物理-综合实验 | 60 | 1.5 | 秋 | 2年级 | 政治类 15 | 形势与政策(讲座) | | 1 | 秋 | 1年级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40 | 2 | 秋 | 2年级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60 | 3 | 秋 | 1年级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60 | 3 | 春 | 1年级 | 重要思想概论 | 60 | 3 | 春 | 2年级 | 重要思想概论实践 | 120 | 3 | * | 体育类 4 | 基础体育 | 40 | 1 | 秋 | 1年级 | 基础体育选项 | 40 | 1 | 春 | 1年级 | 体育选项(1) | 40 | 1 | 秋 | 2年级 | 体育选项(2) | 40 | 1 | 春 | 2年级 | 计算机类4 | 计算机程序设计(A)或 计算机程序设计(B) | 60/40 60/60 | 4 | 秋 | 1年级 | 通修课学分合计 | 65 | | |
注:《重要思想概论实践》从1年级开始至2年级夏期结束时结课。其中1学分为课程实践环节。2学分为社会实践环节,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团委三下乡、学生处招生志愿者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获得;也可以通过寒暑假见闻报告来获得。 2、学科群基础课设置 1)基本全院一致,不同专业或方向可以有部分差异 2)差异性学科群基础课程安排在3年级以后开设 3)一致性学科群基础课,即所有方向的共同部分,共51.5学分 学科分类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建议年级 | 化学类 41 | 化学原理A | 80 | 4 | 秋 | 1年级 | 无机化学(I) | 40 | 2 | 春 | 1年级 | 分析化学(I) | 40 | 2 | 秋 | 2年级 | 有机化学(A1) | 80 | 4 | 秋 | 2年级 | 有机化学(A2) | 40 | 2 | 春 | 2年级 | 物理化学(I) | 80 | 4 | 秋 | 2年级 | 物理化学(II) | 60 | 3 | 春 | 2年级 | 量子物理 | 80 | 4 | 秋、春 | 3年级 | 量子化学 | 40 | 2 | 春、秋 | 3、4年级 | 无机化学实验(上) | 80 | 2 | 秋 | 1年级 | 无机化学实验(下) | 80 | 2 | 春 | 1年级 | 分析化学实验(上) | 80 | 2 | 秋 | 2年级 | 分析化学实验(下) | 80 | 2 | 春 | 2年级 | 有机化学实验(上) | 80 | 2 | 春 | 2年级 | 物理化学实验(上) | 80 | 2 | 秋 | 3年级 | 物理化学实验(下) | 80 | 2 | 春 | 3年级 | 数学类 9 | 复变函数(B) | 40 | 2 | 秋 | 2年级 | 数理方程(B) | 40 | 2 | 春 | 2年级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 | 60 | 3 | 春 | 2年级 | 计算方法(B) | 40 | 2 | 秋 | 3年级 | 物理类1.5 | 大学物理-现代技术实验 | 60 | 1.5 | 春 | 2年级 | 一致性学科群基础课总学分:51.5(其中前2年开设36.5学分) |
4)差异性学科群基础课:4~6学分,按方向区分 专业方向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建议年级 | 化学物理方向 物理化学方向 5.5 | 分析化学(II) | 60 | 3 | 秋 | 3年级 | 仪器分析实验 | 40 | 1 | 春 | 3年级 | 大学物理-研究性实验 | 60 | 1.5 | 秋 | 3年级 |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高分子化学 6 | 分析化学(II) | 60 | 3 | 秋 | 3年级 | 仪器分析实验 | 40 | 1 | 春 | 3年级 | 有机化学实验(下) | 80 | 2 | 秋 | 3年级 | 材料化学 4 | 化工原理 | 60 | 3 | 秋 | 3年级 | 化工原理实验 | 40 | 1 | 春 | 3年级 | 材料物理 5.5 | 理论力学与电动力学 | 80 | 4 | 秋 | 3年级 | 大学物理-研究性实验 | 60 | 1.5 | 秋 | 3年级 | 高分子物理方向 4.5 |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 60 | 3 | 秋 | 3年级 | 大学物理-研究性实验 | 60 | 1.5 | 秋 | 3年级 |
3、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根据学校精神并结合化学与材料学院的特色,“化学物理”及“化学生物学”的课程等同专业来对待,可以有不同于化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 3.1、化学物理专业(含化学物理、物理化学方向) 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建议年级 | 专业核心课程 10 | 统计力学 | 60 | 3 | 春 | 3年级 | 反应动力学 | 80 | 4 | 春、秋 | 3、4年级 | 化学物理进展 | 20 | 1 | 春 | 3年级 | 化学物理实验 | 80 | 2 | 秋 | 4年级 |
化学物理方向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建议年级 | 专业方向课程 10 | 应用量子化学 | 40 | 2 | 春、秋 | 3、4年级 | 分子光谱 (或固体物理) | 80 | 4 | 春、秋 | 3、4年级 | 理论力学与电动力学 | 80 | 4 | 秋 | 3年级 | 自由选修课程 | 不少于10学分 |
物理化学方向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建议年级 | 专业方向课程 10 | 催化作用基础 | 120 | 6 | 秋 | 4年级 | 化工实验 | 40 | 1 | 秋 | 4年级 | 化工原理 | 60 | 3 | 春 | 3年级 | 自由选修课程 | 不少于10学分 |
3.2、自由选修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建议年级 | 有机化学基础实验(下) | 80 | 2 | 秋 | 3 | *应用电化学 | 40 | 2 | 夏 | 3 | *单分子物理化学 | 40 | 2 | 春 | 4 | *现代统计力学导论 | 40 | 2 | 夏 | 3 | *表面与胶体化学 | 40 | 2 | 夏 | 3 | *绿色化学 | 60 | 3 | 春、秋 | 3、4 | *电子密度泛函理论 | 80 | 4 | 秋 | 4 | 普通生物化学 | 60 | 3 | 春 | 3 | 电子线路 | 80 | 4 | 春 | 2 | 电子线路实验(1) | 54 | 1 | 秋 | 3 |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 | 60/30 | 3.5 | 秋 | 2 | 机械制图(非机类) | 40 | 2 | 秋 | 3 | 微机原理与接口 | 60/30 | 3.5 | 秋 | 3年级 |
未达到毕业要求的请在院系指导下,通过修读全校院系本科和研究生已开设课程满足计划要求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建议选修以下课程: 七、前两年指导性学习计划 1、总学分101.5,其中通修课65学分,学科群基础课36.5学分 2、通修课程中,数学类课程16学分,物理类课程13学分 3、学科群基础课中,数学类课程4学分,物理类课程1.5学分,化学类课程31学分 4、考虑因素:秋季长于春季,学分较多;每学期数理化课程学分接近; 部分学科群基础课调整到3年级;2年级学分相对较少,便于学生选修课程 具体如下表。 12级前两年指导性培养计划: 一 年 级 | 秋 | 春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军事理论 | | 1 | 英语要求课程 | | 2+1 | 形势与政策(讲座) | | 1 | 多变量微积分 | 120 | 6 | 单变量微积分 | 120 | 6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60 | 3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60 | 3 | 基础体育选项 | 40 | 1 | 基础体育 | 40 | 1 | 无机化学(I) | 40 | 2 | 英语要求课程 | | 2+1 | 分析化学 | 40 | 2 | 计算机程序设计(A/B) | 60/60 | 4 | 无机化学基础实验(下) | 80 | 2 | 化学原理A | 80 | 4 | 大学物理-基础实验 | 60 | 1.5 | 无机化学基础实验(上) | 80 | 2 | 电磁学(A) | 80 | 4 | 力学 | 80 | 4 | | | | 总学分 | 29 | 总学分 | 24.5 | 二 年 级 | 秋 | 春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40 | 2 | 重要思想概论 | 60 | 3 | 体育选项(1) | 40 | 1 | 重要思想概论实践 | 120 | 3 | 光学 | 40 | 2 | 体育选项(2) | 40 | 1 | 线性代数(B1) | 80 | 4 | 英语要求课程 | 20 | 1 | 英语要求课程 | 20 | 1 | 有机化学(A2) | 40 | 2 | 物理化学(I) | 80 | 4 | 物理化学(II) | 60 | 3 | 有机化学(A1) | 80 | 4 | 数理方程(B) | 40 | 2 | 分析化学基础实验(上) | 80 | 2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 | 60 | 3 | 大学物理-综合实验 | 60 | 1.5 | 大学物理-现代技术实验 | 60 | 1.5 | 复变函数(B) | 40 | 2 | 有机化学基础实验(上) | 80 | 2 | | | | 分析化学基础实验(下) | 80 | 2 | | | | 人文科学素养类课程 | | | | | | | | |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 | 60/30 | 3.5 | 电子线路 | 80 | 4 | | | | | | | 总学分(不含文素养和选修课) | ≥23.5 | 总学分(不含人文素养和选修课) | ≥23.5 |
注意:正常情况下,体育课4个学分,黄色、蓝色选修课程学分,最迟必须在第7学期获得。 12级化学物理专业: 三 年 级 | 秋 | 春 | 新课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新课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 量子物理 | 80 | 4 | | 量子物理 | 80 | 4 | | 分析化学II | 60 | 3 | | 量子化学 | 40 | 2 | | 大学物理-研究性试验 | 60 | 1.5 | | 仪器分析实验 | 40 | 1 | |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上) | 80 | 2 | |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下) | 80 | 2 | | 计算方法(B) | 40 | 2 | 核心课 | *反应动力学 | 80 | 4 | 方向必修 | 理论力学与电动力学 | 80 | 4 | *统计力学 | 60 | 3 | | | | | 化学物理进展 | 20 | 1 | | 有机化学基础实验(下) | 80 | 2 | 方向 必修 | *分子光谱或固体物理 | 80 | 4 | | 机械制图(非机类) | 40 | 2 | 应用量子化学 | 40 | 2 | | 微机原理与接口 | 60/30 | 3.5 | | 普通生物化学 | 60 | 3 | | 电子线路实验(1) | 54 | 1 | | 综合素质类 | | 4 | | 综合素质类 | | 4 | 暑 期 | | | | | | *现代统计力学导论 | 40 | 2 | | | | | | *表面与胶体化学 | 40 | 2 | | | | | | *应用电化学 | 40 | 2 | 小 计 | (6+* )门课(不含选修和综合素质类) | ≥16.5 | 小 计 | (8+* )门课(不含选修和综合素质类) | ≥19 | 四 年 级 | 秋 | 春 | 核心课 | 化学物理实验 | 80 | 2 | | 毕业论文 | | 8 | *反应动力学 | 80 | 4 | | | | | | 量子化学 | 40 | 2 | | | | | 方向 必修 | 应用量子化学 | 40 | 2 | | | | | *分子光谱或固体物理 | 80 | 4 | | | | | | | | | | | | | | *绿色化学 | 80 | 4 | | | | | | *单分子物理化学 | 40 | 2 | | | | | | *电子密度泛函理论 | 40 | 2 | | | | | 小 计 | (1+* )门课 | ≥10 | 小 计 | ( 1)门课 | ≥8 |
12级物理化学专业: 三 年 级 | 秋 | 春 | 新课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新课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 量子物理 | 80 | 4 | | 量子物理 | 80 | 4 | | 分析化学II | 60 | 3 | nbsp; | 量子化学 | 40 | 2 | | 大学物理-研究性试验 | 60 | 1.5 | | 仪器分析实验 | 40 | 1 | |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上) | 80 | 2 | |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下) | 80 | 2 | | 计算方法(B) | 40 | 2 | 核心课 | *反应动力学 | 80 | 4 | | | | | *统计力学 | 60 | 3 | | 有机化学基础实验(下) | 80 | 2 | 化学物理进展 | 20 | 1 | | 机械制图(非机类) | 40 | 2 | 方向必修 | 化工原理 | 60 | 3 | | 微机原理与接口 | 60/30 | 3.5 | | | | | | 电子线路实验(1) | 54 | 1 | | 普通生物化学 | 60 | 3 | | 综合素质类 | | 4 | | 综合素质类 | | 4 | | | | | 暑 期 | | | | | | *现代统计力学导论 | 40 | 2 | | | | | | *表面与胶体化学 | 40 | 4 | | | | | | *应用电化学 | 40 | 2 | 小 计 | (5+* )门课(不含选修和综合素质类) | ≥12.5 | 小 计 | (7+* )门课(不含选修和综合素质类) | ≥16 | 四 年 级 | 秋 | 春 | 核心课 | 化学物理实验 | 80 | 2 | | 毕业论文 | | 8 | *反应动力学 | 80 | 4 | | | | | | 量子化学 | 40 | 2 | | | | | 方向 必修 | *催化作用基础 | 120 | 6 | | | | | 化工实验 | 20 | 1 | | | | | | | | | | | | | | 绿色化学 | 80 | 4 | | | | | | *单分子物理化学 | 40 | 2 | | | | | | *电子密度泛函理论 | 40 | 2 | | | | | 小 计 | (3+* )门课(不含选修) | ≥9 | 小 计 | ( 1)门课 | ≥8 |
注意:正常情况下,体育课4个学分,黄色、蓝色选修课程学分,最迟必须在第7学期获得。 13级前两年指导性培养计划: 一 年 级 | 秋 | 春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军事理论 | | 1 | 英语要求课程 | | 2+1 | 形势与政策(讲座) | | 1 | 多变量微积分 | 120 | 6 | 单变量微积分 | 120 | 6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60 | 3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60 | 3 | 基础体育选项 | 40 | 1 | 基础体育 | 40 | 1 | 无机化学(I) | 40 | 2 | 英语要求课程 | | 2+1 | 线性代数(B1) | 80 | 4 | 计算机程序设计(A/B) | 60/60 | 4 | 无机化学基础实验(下) | 80 | 2 | 化学原理A | 80 | 4 | 大学物理-基础实验 | 60 | 1.5 | 无机化学基础实验(上) | 80 | 2 | 电磁学(A) | 80 | 4 | 力学 | 80 | 4 | | | | 总学分 | 29 | 总学分 | 26.5 | 二 年 级 | 秋 | 春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40 | 2 | 重要思想概论 | 60 | 3 | 体育选项(1) | 40 | 1 | 重要思想概论实践 | 120 | 3 | 光学 | 40 | 2 | 体育选项(2) | 40 | 1 | 分析化学 | 40 | 2 | 英语要求课程 | 20 | 1 | 英语要求课程 | 20 | 1 | 有机化学(A2) | 40 | 2 | 物理化学(I) | 80 | 4 | 物理化学(II) | 60 | 3 | 有机化学(A1) | 80 | 4 | 数理方程(B) | 40 | 2 | 分析化学基础实验(上) | 80 | 2 | 大学物理-现代技术实验 | 60 | 1.5 | 大学物理-综合实验 | 60 | 1.5 | 有机化学基础实验(上) | 80 | 2 | 复变函数(B) | 40 | 2 | 分析化学基础实验(下) | 80 | 2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 | 60 | 3 | 人文科学素养类课程 | | | | | | | | | | | | | | |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 | 60/30 | 3.5 | 电子线路 | 80 | 4 | | | | | | | 总学分(不含文素养和选修课) | ≥24.5 | 总学分(不含人文素养和选修课) | ≥20.5 |
13级化学物理专业: 三 年 级 | 秋 | 春 | 新课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新课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 量子物理 | 80 | 4 | | 量子物理 | 80 | 4 | | 分析化学II | 60 | 3 | | 量子化学 | 40 | 2 | | 大学物理-研究性试验 | 60 | 1.5 | | 仪器分析实验 | 40 | 1 | |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上) | 80 | 2 | |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下) | 80 | 2 | | 计算方法(B) | 40 | 2 | 核心课 | *反应动力学 | 80 | 4 | 方向必修 | 理论力学与电动力学 | | | *统计力学 | 60 | 3 | | 有机化学基础实验(下) | 80 | 2 | 化学物理进展 | 20 | 1 | | 机械制图(非机类) | 40 | 2 | 方向必修 | *分子光谱或固体物理 | 80 | 4 | | 微机原理与接口 | 60/30 | 3.5 | | 应用量子化学 | 40 | 2 | | 电子线路实验(1) | 54 | 1 | | 普通生物化学 | 60 | 3 | | 综合素质类 | | 4 | | 综合素质类 | | 4 | | | | | 暑 期 | | | | | | *现代统计力学导论 | 40 | 2 | | | | | | *表面与胶体化学 | 40 | 4 | | | | | | *应用电化学 | 40 | 2 | 小 计 | (6+* )门课(不含选修和综合素质类) | ≥16.5 | 小 计 | (8+* )门课(不含选修和综合素质类) | ≥19 | 四 年 级 | 秋 | 春 | 核心课 | 化学物理实验 | 80 | 2 | | 毕业论文 | | 8 | *反应动力学 | 80 | 4 | | | | | | 量子化学 | 40 | 2 | | | | | 方向 必修 | 应用量子化学 | 40 | 6 | | | | | *分子光谱或固体物理 | 80 | 1 | | | | | | | | | | | | | | 绿色化学 | 80 | 4 | | | | | | *单分子物理化学 | 40 | 2 | | | | | | *电子密度泛函理论 | 40 | 2 | | | | | 小 计 | (1+* )门课(不含选修) | ≥10 | 小 计 | ( 1)门课 | ≥8 |
注意:正常情况下,体育课4个学分,黄色、蓝色选修课程学分,最迟必须在第7学期获得。 13级物理化学专业: 三 年 级 | 秋 | 春 | 新课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新课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 量子物理 | 80 | 4 | | 量子物理 | 80 | 4 | | 分析化学II | 60 | 3 | | 量子化学 | 40 | 2 | | 大学物理-研究性试验 | 60 | 1.5 | | 仪器分析实验 | 40 | 1 | |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上) | 80 | 2 | |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下) | 80 | 2 | | 计算方法(B) | 40 | 2 | 核心课 | *反应动力学 | 80 | 4 | | | | | *统计力学 | 60 | 3 | | 有机化学基础实验(下) | 80 | 2 | 化学物理进展 | 20 | 1 | | 机械制图(非机类) | 40 | 2 | 方向必修 | 化工原理 | 60 | 3 | | 微机原理与接口 | 60/30 | 3.5 | | | | | | 电子线路实验(1) | 54 | 1 | | 普通生物化学 | 60 | 3 | | 综合素质类 | | 4 | | 综合素质类 | | 4 | | | | | 暑 期 | | | | | | *现代统计力学导论 | 40 | 2 | | | | | | *表面与胶体化学 | 40 | 4 | | | | | | *应用电化学 | 40 | 2 | 小 计 | (5+* )门课(不含选修和综合素质类) | ≥12.5 | 小 计 | (7+* )门课(不含选修和综合素质类) | ≥16 | 四 年 级 | 秋 | 春 | 核心课 | 化学物理实验 | 80 | 2 | | 毕业论文 | | 8 | *反应动力学 | 80 | 4 | | | | | | 量子化学 | 40 | 2 | | | | | 方向 必修 | *催化作用基础 | 120 | 6 | | | | | 化工实验 | 20 | 1 | | | | | | | | | | | | | | 绿色化学 | 80 | 4 | | | | | | *单分子物理化学 | 40 | 2 | | | | | | *电子密度泛函理论 | 40 | 2 | | | | | 小 计 | (3+* )门课(不含选修) | ≥9 | 小 计 | ( 1)门课 | ≥8 |
注意:正常情况下,体育课4个学分,黄色、蓝色选修课程学分,最迟必须在第7学期获得。 |
|
|
|
|
|
|
|
|
|
|
|
|